河南元宵节有哪些风俗
这是一个中原大汉民族的传统民俗,不单单舞阳地区。它在整个中原都有这风俗,由于年俗久远而此俗逐代传向四方。即是西北和东三省也有此俗风气盛行。
正月十五观花灯,闹花灯,送神灯等基本在华夏民族中已有一两千年的历史了。
据说此俗起自汉朝,成俗于唐朝,兴盛于宋明清。
正月十五元宵会。是民间最热闹的盛会,同时伴有社火,庙会,大戏,踏青及夜晚观灯等。市民村镇同等欢乐,大街小巷,民宅,树上等到处张灯结彩,烟花爆竹满天飞。而灯的种类也各有别致,什么物体型,动物型等都有,静的,动的,转的,飞的等样样齐全。它体现的是年的气味,召示的是万民同欢。
观灯暂且不细表,今单说坟上送灯一事。
相传此俗也起自汉唐,是根据观灯习俗而演变来的。有些传说是起自明朝朱元章。但我认为后者有所牵强附会。
坟上送灯有二意:一是阴阳同欢同明同辉之理。二是显示后继有人。
古人认为,民间过十五,而阴间也过。阳间热闹而阴间同乐。民间十四十五十六过三天节,而阴间十四十五十六送三晚灯。
民俗是大年初一五更去坟上接先人回家过年,称接神早。待与家人过年后,于正月十三日下午送神(先人)归坟,为的是回去守(收)元宵灯。
民间还会根据三晚之灯收与不收来判定当年之收成。无风吹灭灯为收,有风雨打灯为不收灯。十四晚收灯麦丰收,十五日收灯谷麻丰收,十六日收灯棉丰收。
灯,显示的是儿孙一片。俗云:有儿坟前灯火明,无子坟前黑洞洞。其理是十五节中,出门闺女不能回娘家过节,也不能送灯。所以才有此说。是坟上无灯者均为绝户人家。也有无儿有女者,闺女送灯者,但只一辈,再无后人可送。一个族坟者,侄男阁女们也有都送灯都添坟者,但做到者很少。
十五送灯,民间不光是送坟上,比如大小庙中,十字路上,磨房,辗道,水井,畜栏,猪圈,石槽,灶房,门神,窗神,柜神(子),籍(子)神,灶台,碓窑,石磙,捶布石等都会送灯。除此之外,还有掛天灯者,即树上掛灯,用纸糊的灯罩。天灯是属于送给老天爷的。凡送天灯之家,不可间断,必須年年送,否则不利。
十五送灯,有送灯就有偷灯一俗。偷灯者有两种:一是无灯之家送不起灯,因此去偷人家送的灯再送到庙上或道观中。为的是敬佛敬仙之意,以表愿心。二是青少年偷灯送给庄邻街道中新婚无子之家,偷灯等于偷娃娃,也叫送娃娃。新婚夫妻收到人家送的灯后,放床头。无论几年,早晚生育头胎后,于次年十五节的十六日还灯。即把偷灯人请到家,有几人请几人,共同再把这个灯还到原来的地方。而后在家摆酒席畅欢。
凡偷灯,不可偷家中灯和坟上灯,只可偷捶布石,碓窑上的灯。否则不吉。
古代之灯,始为灯盏,为陶制或陶瓷制。大有寸余,小有几分,圆型,厚有一厘米左右。一边内辟靠边处有一穿线眼,是专门任一根粗线绳或布条或麻条或棉絮条等,内装油后为吸油可燃灯头。不过这种灯盏贫人家也是不多的。(现在已找不到了)。而一般家庭送灯,家里有些用小瓶子,有些用小碗代替,倒上油内放一根线绳即可点灼。而坟上大多用白菜根头或萝卜等,中间挖个坑,无论大油,蔴油,棉油,菜油,棕油等,往里面一倒,放根线头,一点即灼。一般家庭一个会连用三晚,白天拾回家,晚上再送去。而这些灯盏到十七日,贫人们都会再拾回家当菜吃的。
这就是正月十五送灯的大致概况。
一种辟邪除灾、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!同时还有祭奠祖、先、家亲,送灯引路让他们回“家”过年。
本文由 河南网通算号器 整理编辑,转载请注明出处,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biancha.cn/cnc/article_MKg4L8wx4xRD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