篆隶行楷草书的特点
谢谢邀请答问。
不是"篆隶无大家",只是少而已。自魏晋以降,篆丶隶书体退出实用,因此其社会容量占比就大大缩减了。因其成熟定型的艺术价值决定了不会被淹没淘汰,所以不同于甲金古籀,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基本无人问津。
小篆书,唐代李阳冰,清人邓石如,在书法史上应该是有定评的大家。唐代隶书成就也有可观者,如玄宗李隆基丶韩择木丶蔡有邻,皆可谓名家。
清代碑版金石之学的研究之风,带动产生了几位篆隶大家。如清初的郑簠,还有金农,钱大昕丶桂馥丶伊秉绶。邓石如,真草篆隶四体皆精,篆书成就最高。直至清末产生的一大羣金石篆刻家,不乏篆隶名家。吴昌硕乃以写石鼓文成篆书大家。
当代人,王遐举丶刘炳森的隶书是有独到之处的。
要说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,也有道理。首先看,它脱离实用的历史时期也很长了,但终没汰出社会视野,而还相当热门,不低于任何别的书体。再看它的素质成分,综合了各体笔法之大成,结体多变,技术难度大。抒情写意,艺术欣赏度高。要说真的无大家的,当属草书吧!比之篆隶的历史成就,草书名家可能还不如篆隶名家多。可能草书成就要难得多吧!大草书,有张旭怀素這两座高峰,前无古人后无来者,几乎无人能够超越了。草书作者,代不乏人,而且可谓为数众多。但是出类拔萃,能入社会口碑者似乎寥若晨星。尤以当代说,书法人很少不以草书为追求目标的。而且动辄大草。但多年过来,乏善可陈,差强人意者绝少。倒不如老老实实写写真隶篆行成就便当。這个现象很可能就说明着草书是书法的最高艺术境界吧!
其实不能把看不懂作为神妙莫测的艺术最高水准。犬马鬼神,都是通过造型手段表现艺术效果的。草书难认,只是字体本身的不通俗。最终以艺术效果检测,它还是一个创作水平能达到的抽象视觉感染直观。任何预设的后加的,作品本身以外的评说,不是抬高或贬低的根本影响因素。好就是好,不行就是不行。真功夫出真水平,没法遮掩胡弄。
小篆,隶书,楷书,在结构上格律极其严谨点,草书虽有规律则较自由,有扱大的灵活善变性,不管那种字体都有它不同的美感,它没有限入具象框架,都能突破规范,按照美的法则来造形,让这种抽象的美,象音乐一样既优美,纯正又有境界。
本文由 汉字部首查询 整理编辑,转载请注明出处,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biancha.cn/bushou/article_50Jro8BdYA28.html。